近日,記者走進定陶區(qū)南王店鎮(zhèn)沈莊行政村幸福大院內,24位老人正歡聚一堂,樂享早餐,F(xiàn)年83歲的侯正蘭,兒子外出務工,一直獨居在家,雖然子女每個月都會打來生活費,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飲食難以自理,“還好辦了這個幸福院,要不我一個老婆子吃飯可成大麻煩嘍!”侯正蘭說道,“在這里吃得可好了,早晨有雞蛋,中午有肉,我們幾個老年人在一塊嘮嘮嗑,別提有多滿足了。”
南王店鎮(zhèn)是遠近聞名的西瓜之鄉(xiāng),一到收瓜季節(jié),忙的時候無暇吃飯,再加上年輕人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留下村里的老年人無人照管。該鎮(zhèn)黨支部書記馬從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召開兩委班子會議和干部會議,入戶走訪了解村民意愿,多方考察借鑒其他村子的養(yǎng)老模式,在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比較拮據(jù)的情況下仍然拿出5000元建造了廚房,自己帶頭捐贈了10000元,購買廚具和餐具,聘請了廚師,組織75歲以上、家中無人照料的老人統(tǒng)一就餐,這便成了街坊鄰里贊不絕口的“幸福院”。
張傳寬和沈繼臣是兩名老黨員,一聽到支部書記馬從國想要成立老年人幸福之家,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馬從國詢問能不能幫上忙,現(xiàn)在由兩位老黨員負責采購食材。“我們會提前問好大家想吃啥,早早地騎著三輪車去鎮(zhèn)上大超市買菜,那里的菜早晨新鮮,只要大家吃得好,俺們就高興!”張傳寬樂呵呵地向記者說道。
夏天天氣越來越熱,馬從國又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臺空調和電視機。“現(xiàn)在我們的幸福院還屬于探索階段,運營資金還有些不足,僅靠扶貧車間養(yǎng)殖場的分紅收益維持還遠遠不夠,下步怎么提高村集體收入、引進養(yǎng)老資金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剛被推薦為菏澤“孝賢之星”候選人的沈莊村黨支部書記馬從國說道:“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位黨支部書記,就算再困難,我也不能不管我們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幸福院就設置在村委會大隊部,工作之余馬從國總會來到大院,陪老人們散步、聊天,把看到的和聽說的日常小事或新聞講給老年人聽,給老人們帶去關心和歡樂。24位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身體硬朗,逢人必豎起大拇指夸夸自己的好書記。
“離家不離村,空巢變暖巢。”隨著幸福院各項規(guī)章制度逐漸完善,運營機制慢慢步入正軌,基礎設施不斷改進,老人們的生活體驗越來越美好。在幸福院的輻射下,沈莊村孝賢之風盛行,更多的人加入到尊老、愛老、敬老的隊伍中,全鎮(zhèn)范圍內不同模式的養(yǎng)老服務社區(qū)涌現(xiàn),“老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孝道文化在南王店鎮(zhèn)大地上生根發(fā)芽。 通訊員 劉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