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真真通訊員馬曉迪)3月29日上午,高唐縣清平鎮(zhèn)西關新村北部的田野里,農場主宋廣川正帶領工人們給剛剛播下的鮮食玉米扣上小拱棚。這是高唐縣農民以“覆膜+小拱棚+滴灌”模式種鮮食玉米的首次嘗試。此舉預計可讓鮮食玉米至少提前15天上市。
兩層“被子”蓋在身上,小種子正在悄悄發(fā)芽。記者獲悉,高唐縣清旭家庭農場的這些鮮食玉米是3月26日播的種,與眾不同的是,這家農場實現了覆膜、鋪滴灌、施肥的同時進行,整個過程只有一臺機器作業(yè)。四天后,也就是3月29日,農場主宋廣川在農技專家的建議下,又給這60畝鮮食玉米又扣上了50公分高的小拱棚。
農場主宋廣川坦言,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讓鮮食玉米提前上市,另一方面,是為了把夏茬大蔥的移栽期提前。目前,他已經在育苗廠育上大蔥苗,鮮食玉米一收獲,立即栽植大蔥。據清平鎮(zhèn)農技站站長肖從忠估計,兩層膜的覆蓋,預計可以讓這些鮮食玉米在6月10日上市,比沒有棚膜的玉米提前15到20天收獲。
“如果能提前半個月上市,每個玉米可以多賣0.35元。每畝地棚膜成本是50元,因扣小拱棚導致的成本增加完全可以化解。”宋廣川說。對這位莊稼漢來講,搶來的這15天的光和熱似乎更加重要,因為大蔥移栽如果提前15天,畝產量將得到有力保障,還能賣個好價。
據悉,這臺名叫“玉米滴灌播種機”的機械也是清平鎮(zhèn)在農業(yè)科技上的一個微創(chuàng)新,是高唐縣清旭家庭農場在當地農技專家的指導下對自家播種機進行改造而來。此前,高唐縣市面上還買不到集玉米播種、覆膜、鋪滴灌、施肥等功能于一體的專用機械。肖從忠說,如果不用滴灌,現在每畝地每次的澆地人工成本在50元左右,電費每畝約15元;用上滴灌之后,只需要5元/畝的電費就夠了,人工成本為零,并且不受天氣、地形影響,還能實現精準施肥。
“覆膜+小拱棚+滴灌”模式的背后,是這家農場以及清平鎮(zhèn)農技人員對水分與溫度的精準把握。對此,肖從忠說:“小拱棚種鮮食玉米保溫又保墑,省工又省電,至于是否能高產,我們會做好測產工作,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