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祥勇
時值冬天,莒縣城區(qū)的最低氣溫已降至零下,天寒地凍。在莒縣福利服裝廠內(nèi)的“莒縣殘疾人安康中心”里卻暖意融融。
12月4日下午,在福利服裝廠工作的殘疾職工徐淑娜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向車間一旁的“莒縣殘疾人安康中心”走去,雖然腳步有些蹣跚,但速度一點兒也不慢。
“走走走,來看看俺剛搬的新家。今天是周末,我準備給孩子做一頓大餐!”徐淑娜邊走邊高興地招呼記者到家里坐坐。
這座安康中心是徐淑娜一家三口和廠里119名殘疾工友的新家。樓房里,水電暖配套齊全,上下樓有電梯、樓道里還安裝了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出入。
“做夢都沒想到,俺們也能住上這么好的樓房,離工作地點也近,太超值了!”徐淑娜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腿部有殘疾,她以前在農(nóng)村老家種地,很多農(nóng)活都干不了。后來在城里的企業(yè)打工,收入也很低。2006年,她從招工廣告上得知莒縣福利服裝廠招收殘疾工人,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了這里。讓她驚喜的是,不僅收入高了,而且同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關系十分融洽。結(jié)婚以后,她與丈夫湊錢在離工廠幾公里遠的偏僻處買了一套6樓的閣樓居住。但由于腿腳不便,每天上下樓都要費很大的力氣,而且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躲避來往車輛對她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如今,住上了臨近車間門口的樓房,讓這個三口之家高興不已。“20年租金共3萬塊錢,算下來一個月才100多元,我一個月工資就3000多元,收入完全能夠養(yǎng)活一家人。今年的年夜飯俺想喊著辛媽媽一起來家里吃。”徐淑娜笑著說。
徐淑娜口中的“辛媽媽”是辛興芬。1994年服裝廠改制后,她開始擔任廠長。上任伊始,辛興芬在搞好經(jīng)營的同時,不斷提供工作崗位吸納殘疾人就業(yè),同時對他們的生活給予人文關懷。
如今,廠里不但按規(guī)定為職工繳納“五險”,還對殘疾人食宿免費。對于達到婚育年齡、情投意合的職工,辛興芬還為他們牽線搭橋,籌辦婚禮。在廠里,職工們都親切地稱她“辛媽媽”。
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服裝廠現(xiàn)有職工258人,其中殘疾職工達219人,占職工總?cè)藬?shù)的84.8%。然而,在諸多殘疾職工中,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在生活上依然面臨許多現(xiàn)實困難。“員工的身體情況和殘疾程度各有不同,他們每天上班下班走在路上我都不放心,而且很多員工的居住條件很簡陋。”辛興芬說。
為了減少殘疾職工的出行距離,服裝廠安排72名殘疾職工在廠里和廠周圍租房住。但因為建成時間太久,房屋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職工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非常迫切;另外,還有20余名殘疾職工面臨結(jié)婚、生子,同樣需要解決住房問題。久而久之,這成了辛興芬心里最大的一塊心病。
為從根本上解決殘疾員工的住房難題,莒縣召開專題會議,確定由莒縣殘聯(lián)牽頭協(xié)調(diào)、莒縣財政出資、莒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投資有限公司承建莒縣殘疾人安康中心。建成后,產(chǎn)權(quán)歸政府所有,中心的負1層、1層、2層免租賃費;3到11層的67套房屋有償租賃給莒縣福利服裝加工廠的職工,其中60套分給殘疾職工家庭,7套分給單身殘疾職工合住。
“廠里的孩子們住上了嶄新的家,這比我自己搬進去住還高興。”看到廠里的殘疾職工圓了期盼已久的“住樓夢”,這樁壓在辛興芬心頭多年的心事終于得到了卻。
殘疾員工于紀修自幼患小兒麻痹后遺癥,走路很不方便。20多年前,父親聽說莒縣福利服裝廠給殘疾人工作,就把他送到了這里。因為他勤奮好學,很快便在廠里獨當一面,辛興芬給他介紹了對象,現(xiàn)在他們夫妻都是廠里的職工,兩人每月的工資有6000多元。
“辛媽媽不僅讓俺有了工作,還給俺介紹了對象,現(xiàn)在又幫俺們住上了新房子,真是太好了!”于紀修深情地說。
在辛興芬看來,殘疾員工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過上與正常人一樣的幸福生活,是對她多年來辛苦付出的最大回報和肯定。她說:“安康中心解決了殘疾員工的后顧之憂,不光他們自己高興,他們的父母也高興,我也高興。我一直心里想著,讓更多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都可以養(yǎng)活自己。讓他們來這里學習技術(shù)、自食其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為他們的家庭解決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