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 孟彤暉 濟南報道
濟陽曲堤街道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北緯37度線,同時又有徒駭河穿境而過。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曲堤黃瓜口感清香、皮薄脆嫩、短把通直。
如今,黃瓜已成為曲堤農(nóng)民增收的主導產(chǎn)業(yè),曲堤街道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黃瓜之鄉(xiāng)”。截止目前,曲堤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黃瓜種植基地”,全街道共有黃瓜大棚2.6萬個,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然而黃瓜采摘完,瓜秧如何處理卻成為了曲堤人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山東業(yè)興能源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張祖濱
變廢為寶,黃瓜秧“變身”清潔燃料
據(jù)統(tǒng)計,一畝地一茬黃瓜可產(chǎn)生500公斤干瓜秧,一年可結三茬黃瓜,所以一畝地一年能產(chǎn)生1.5噸干瓜秧。“我們一般就是把瓜秧直接堆到溝里,或者放到路邊上。”卜家村村民王傳喜說,“要是碰到雨天,水大的話,會沖走一部分瓜秧,但大部分還是會爛在溝里。”
山東業(yè)興能源有限公司
瓜秧易腐爛,不僅會污染水質,且味道強烈,極易吸引蚊蟲,散播疾病。但最令人擔心的還是與瓜秧“難舍難分”的黑色地膜。據(jù)了解,現(xiàn)在大棚中鋪設的黑色地膜,具有保溫、保濕和抑草性,栽種黃瓜的時候直接將瓜苗種到里面,直至收秧都不會去除,所以農(nóng)戶在收秧時為圖省事,很少會做“垃圾分類”。而這種黑色地膜不僅會污染環(huán)境,還存在消防隱患。“為解決瓜秧的處理問題,我們前期采取定期清淤的方式,不僅費時費力,并且效果低下。”曲堤街道黨工委委員劉琦說。“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與山東業(yè)興能源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決定實施農(nóng)村秸稈回收再利用項目。”
據(jù)了解,農(nóng)村秸稈回收再利用項目是通過超密度壓縮技術將莊稼秸稈、廢棄塑料、樹枝枯草等原料壓縮制成生物質壓塊,進而銷售到電廠、工廠及農(nóng)戶家中代替?zhèn)鹘y(tǒng)煤。“這樣既減少了曲堤街道對秸稈禁燒工作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在人居環(huán)境治理方面,形成了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對長效治理工作意義重大。”劉琦說。
張祖濱正在工作
一石三鳥,“致富”“環(huán)保”“健身”一把抓
山東業(yè)興能源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張祖濱也是一位濟陽人,在一次返鄉(xiāng)途中,他偶然經(jīng)過曲堤街道,當看到路邊水溝中團簇交織的黃瓜秧時,張祖濱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能把這些黃瓜秧合理利用起來,變廢為寶,豈不是又解決了環(huán)境問題,又能帶來資金收入。”張祖濱說,“為此,我把全國各地跑了個遍,去專門學習秸稈回收再利用技術。學有所成后,才敢返回濟陽開公司。”
壓縮打捆機
談及為何會把公司建在曲堤街道時,張祖濱表示,首先是因為自己公司的技術正好可以解決曲堤街道的燃眉之急,所以曲堤街道政府給予了優(yōu)厚的政策支持。同時,曲堤瓜棚眾多,黃瓜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并且黃瓜不同于西瓜,四季都會產(chǎn)出瓜秧,可以為公司提供不間斷且充足的原料支撐。
談話間,王傳喜開著拖拉機,滿載一車黃瓜秧從正門駛入,從地秤上經(jīng)過后,將黃瓜秧卸在廠房中。卸載完成后,張祖濱便過去給他結清費用。“干瓜秧我這里收的價格是一噸一百元,附近的村民知道這里收瓜秧后,都過來送貨,多的話一天能收15噸左右的干瓜秧。”張祖濱說。
生物質顆粒
對于當?shù)氐拇迕,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無法再從事種植的老人來說,張祖濱的公司為他們開辟的不僅是“致富路”,更是“健康路”“環(huán)保路”。秸稈收集工作技術難度低,工作時間靈活,動作迅速的村民一個月能有一千元錢左右的收入,最少的村民也有幾百元錢的收入。“最大的感受是村里又干凈了,以前路邊常見的瓜秧團越來越少了。”王傳喜說,“遇到?jīng)]時間處理瓜秧的鄰居時,和他們說一聲,就順手幫他們清理了,強身健體不說,既賺了“情”,又賺了錢。”
生物質顆粒一斤六毛錢
低價高效,清潔燃料暖屋、更暖心
截止目前,張祖濱的工廠中僅有兩臺機器,一臺壓縮打捆機,一臺裝載車。在這里,張祖濱會對瓜秧團進行初步加工。“我會把村民送來的瓜秧團壓縮打包成一立方米的瓜秧塊,每塊凈重一噸,以方便我們再次加工。”張祖濱說,“經(jīng)高溫碳化后,瓜秧塊就會被加工成生物質顆!,F(xiàn)在每噸瓜秧塊大約可以生產(chǎn)500千克的生物質顆粒。”
生物質采暖爐
隨后,張祖濱來到臥室,從袋子中捧出一把生物質顆粒,燃料大小均勻,為不規(guī)則的圓柱狀,表面光滑呈棕褐色,觸感堅硬。“生物質顆粒的燃燒率是0.1%,就是說一千克的燃料燃燒只會產(chǎn)生一克的灰,而且不結焦。”張祖濱說,“它燃燒時產(chǎn)生的熱值和煤炭、天然氣相當,但卻要比它們便宜的多,一斤只要六毛錢。”
袋子旁邊是一臺紅色的生物質采暖爐,爐子里的生物質顆粒正在熊熊燃燒,下方的“窗口”處正閃爍著火光。“它的燃料主體是秸稈,燃燒時不會產(chǎn)生一氧化碳,經(jīng)專業(yè)儀器檢測,它燃燒所產(chǎn)生的顆粒物均符合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張祖濱說。
雖然,目前仍然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況,但張祖濱仍然對這個項目信心滿滿。“雖然現(xiàn)在我們還處于為環(huán)保做貢獻的階段,但看到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心里還是很開心的。”張祖濱說,“下一步,我計劃再投資五百萬,增添新工廠、新機器,把工廠開到全濟陽,為我們的‘菜籃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