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琨
本報通訊員 盛潔 攝影報道
每年四、五月,是楊柳絮飄飛的高峰期,楊柳絮不僅影響市民的出行和健康,破壞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針對楊柳絮的治理,城區(qū)園林部門迅速行動,通過采取植物沖洗、藥物控制、有計劃更換樹種等方式,積極治理城區(qū)內的楊柳飄絮問題。
3月30日下午3時,記者隨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來到紅星路與共青團路交叉路口的紅星綠地,市市政園林養(yǎng)護中心工作人員正駕駛著霧炮車對綠地的楊樹進行沖洗。被打濕的楊絮掉落后,工作人員手執(zhí)水管或水槍將飄落在地的飛絮沖到路邊,另一工作人員順勢進行收集清掃。
記者了解到,市管公園、道路的楊樹主要分布在仙營綠地和紅星路、洸河路等道路節(jié)點上。“對此,從3月下旬開始,中心采取‘吹沖掃’組合措施,每天凌晨4時到7時、下午2時到5時,選擇路面人流量較少的時間段進行錯時作業(yè),先利用霧炮車的大風力和水霧功能,把已成熟將要脫落的花序提前吹落,再集中清理。同時,加大綠地灑水頻次,增加綠地濕度,增強綠地植被對飛絮的吸附粘滯能力。”市市政園林養(yǎng)護中心科研所副所長史作巖介紹。
對于飛絮樹種,工作人員開展整形修剪,在兼顧美觀的同時,重點去除影響樹形和樹冠美觀的干枯枝、過密枝、交叉枝、病蟲枝、重疊枝、衰弱枝和分枝點低于3米的側枝,以減少楊柳樹單株飛絮量。
據(jù)市城市管理局園林科科長馬建華介紹,產生飛絮的樹木有楊柳樹和懸鈴木,現(xiàn)在產生飛絮的主要是楊樹雌株。目前,主城區(qū)栽有楊柳樹133萬株。在進行“吹沖掃”減少飛絮數(shù)量的同時,他們對市管11條道路和公園楊柳樹雌株數(shù)量和分布地點進行詳細排查并標記,為飛絮治理摸清底數(shù)。5月上中旬,將采用抑花一號、國光植緣、萊恩坪安等飛絮抑制劑,對楊樹雌株開展藥劑注射抑制飛絮試驗,從源頭抑制明年飛絮產生。
“在治理的同時,逐步更換楊柳樹雌株等飛絮植物,減少存量,禁止增量。凡新建綠化工程,慎重選用楊柳樹、懸鈴木。確需栽植楊柳樹的,宜選擇雄株。同時,建立楊柳、懸鈴木樹木檔案,明確來源,確保選用楊柳雄株、少球少葉毛懸鈴木新品種,從源頭進行飛絮控制。”高新區(qū)園林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
楊柳絮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市城管局專門成立飛絮治理專班,組織專家對各縣市區(qū)開展飛絮治理業(yè)務培訓,督促各縣市區(qū)相關部門結合實際做好楊柳飛絮的治理工作,在城市更新和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中,優(yōu)化樹種結構,科學選擇和配置樹種,不斷增加園林綠化樹種的多樣性,以實現(xiàn)標本兼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