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志寧 通訊員 馬俊良 孟繁玲)最近幾天,慶云縣崔口鎮(zhèn)周辛村黨支部書記周慶曾忙并快樂著,看到村文化廣場上一堆堆金燦燦的玉米,他臉上樂開了花。“我們從10月1日開始組織收割機進地,3天時間1200畝玉米便收割完了。今年收成不錯,玉米籽粒飽滿、色澤金黃,畝產至少1300斤。”
周慶曾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民意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人。說起今年的收成,這個“老把式”深知來之不易。崔口鎮(zhèn)土地鹽堿化程度高,另外耕地有散小堿的特點,加上田間排堿溝縱橫交錯,導致不僅產量少,機械化率還很低。
“地越堿越修排堿溝,而挖的溝越多田地則越少,導致年年歉收。”村民周慶橋家曾有10畝地,好地塊玉米畝產能達到700斤,小麥550斤左右,而差一點的地塊產量更低。“辛辛苦苦忙一年,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等成本,幾乎啥也剩不下。”周慶橋說。
改變源自2017年,慶云縣扶持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建設,經過周辛村“兩委”研究,村集體創(chuàng)辦起民意土地股份合作社,黨員帶頭入社,村里將閑置荒地都納入合作社,發(fā)展規(guī)模化種植。
人看人,戶看戶,群眾看支部,在村“兩委”帶動下,周慶橋成為首批入社農戶。按照協議,合作社每年給農戶500斤的玉米和小麥作為保本收入,也可以按市場價格折算。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務工,從事裝修、運輸、個體等行業(yè),不僅不再為農忙著急還增加了收入。周慶橋一家在天津經營建材生意,年收入20多萬元。
據慶云縣農業(yè)農村局局長齊建璋介紹,慶云縣以耕地為載體,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劃分為糧食種植型、農機服務型、糧食種植與服務結合型、特色種養(yǎng)殖型、產品加工型五大類。借助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打造“噸半糧”核心區(qū)機遇,創(chuàng)新啟動“五增+五減”行動,推動小田變大田,貧地變良田,發(fā)展適度規(guī);默F代農業(yè)。
“合作社規(guī)模適宜,種收方便,機械化程度高,且機收價格低,加之統一采購種子農藥,成本下降幅度超30%。”據周慶曾介紹,合作社成立后,全村321戶相繼入社,購置了玉米、小麥收割機、播種機等大型機械20臺套,并與周邊村簽訂托管服務協議。目前合作社直接種植耕地1200余畝,相比過去,糧食畝均增產超四成,群眾人均增收300余元。
截至目前,慶云縣已建成各類合作社502家,其中以糧食種植和種植服務為主合作社304家,糧食產量連續(xù)7年穩(wěn)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