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騎著電動車上班,路上車胎扎了,我推了好幾條街也沒找到補胎的地方,”市民魏女士說,電動車作為代步的“好幫手”,在騎行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扎胎等故障,但近些年路邊的修車攤位卻越來越少。
記者走訪發(fā)現,多數修車攤位只存在于背街小巷或者老舊小區(qū)門口,電動自行車如果在路上遇扎胎,想得到及時修理確實非常不便。今年68歲的杜連順,從事流動補胎已經十余年了,他對于修車攤位減少這一現象感受頗深。順應環(huán)境變化,他將修車攤搬到了電動三輪車上,變成了一個流動補胎點。他每天騎著電動三輪車奔波在城區(qū)的大街小巷,每當有市民打電話告訴他車胎扎了,他就會及時驅車趕到,支開攤子修補車胎,讓市民感受到“上門服務”的方便與快捷。“一般來說,上下班的時間會忙一些,平時的話還挺清閑的。”杜連順說,忙的時候,一天能有近20單生意,每個月也能給他帶來一小筆收入。在杜連順看來,從事流動補胎不僅是為了收入,更重要的還是想給市民的出行帶來方便。杜連順的上門補胎業(yè)務不僅方便,而且費用不高,可以第一時間解決燃眉之急,因此收獲了一批忠實顧客。(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祜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