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史海燕,臨清市蝸牛公益服務中心的一名普通康復師,F(xiàn)年38歲,聽力殘疾一級,三歲時因高燒打抗生素導致了藥物中毒性耳聾。但這些并不影響她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雖身有殘疾,但她也和其他人一樣對未來有著美好的夢想。2017年她在首屆全國聽障朗誦大賽中榮獲優(yōu)秀獎。2013年她的刻瓷作品《青衣》獲得了“我用眼睛聽世界”全省首屆聾人工藝美術優(yōu)秀作品參展獎。2021年被評為聊城市“最美自強模范”榮譽稱號。她說,最喜歡孩子們叫她“阿姨”,當阿姨不僅僅是和孩子們拉近了距離,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溫暖與關愛,從而使孩子們在康復路上走得更為暢通。
排除萬難成為合格教師
她想成為“天使”幫助其他人,但現(xiàn)實的殘酷讓她漸漸明白夢想和現(xiàn)實的差別。作為殘疾人,自身尚且難保,更不用幻想當“天使”幫助別人了。幻想當然只是幻想,但這背后對于夢想執(zhí)著的追求,卻是支撐她一路走來的一筆精神財富。在康復工作上,由于自身的原因,她不能像其他老師一樣正常地聽課、學習。但這并不能影響她前行路上的決心。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康復體驗,她始終在不斷地探索學習方法,別人聽一遍就能懂的課程,她在工作之余會把與課程相關的資料看上幾遍甚至幾十遍,用“看課”來代替“聽課”。別人問她這樣累不累,只要能吃飽飯就好了,何必這么辛苦,值得嗎?她只是微微一笑。因為她心里明白:唯有自強,才能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古語有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正是因為她認真學習,奮發(fā)自強,刻苦鉆研專業(yè)知識,終于通過了國家統(tǒng)一組織的考試,取得了藥學與康復醫(yī)學治療技術的資格。她用責任和毅力、執(zhí)著和熱愛,不斷演繹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歷程,譜寫燦爛的青春華章。
堅韌求實探索、堅持精益求精
從事康復訓練和教育的老師比一般特殊教育的老師付出的精力要更多。康復醫(yī)學治療技術是醫(yī)學技術類的一種,這就需要康復治療師具有較扎實的康復治療學基礎理論、醫(yī)學基本知識及其相關自然科學知識等。做為一名康復工作者,史海燕同志敢于有夢、勤于追夢、勇于圓夢。有人說“勤而行之”,這是從宏觀角度的評價,在她看來,她更愿意從小處著手,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幅簡單的畫。正是因為自己也是殘疾人,所以她更加了解殘疾人的內(nèi)心感受。任何一個康復訓練的日子里,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在她看來,只要孩子們有康復效果,家長們露出幸福的笑容,付出再多也都是值得的。生活中的她,在身邊人看來,對待工作與學習的要求極為嚴苛而沒有絲毫放松,但她也有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這讓她在對待自強的態(tài)度上仿佛也多了一份自我禪修的味道。
用愛灌注、言傳身教做學生的貼心人
這幅畫,她帶著孩子足足畫了兩個多月,手拿畫筆,凝神專一,手把手耐心地教孩子們。她可以帶上孩子在訓練大廳里不厭其煩、反復訓練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她心里始終認為:要善待孩子,對孩子好,如果孩子去到一個沒有愛的環(huán)境,大家不包容、不愛這個孩子,不支持和幫助這個孩子,那么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的孤獨和痛苦,這是命運對她的器重和考驗,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要肩負起命運交給她的這份神圣使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孩子。這是一種自強的精神、一種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一種追求真善美的信仰、一種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史海燕同志從一名有志青年成長為一位可敬的康復教師,不斷在逆境中演繹著精彩的人生,在前行的路上播下一粒粒種子。雖然這小小的種子,不會馬上長成參天大樹,但追求自強的信念及內(nèi)在的生命力使得它終會生長起來,會帶來一路春風和長久的美好。春風帶來的溫暖和新生,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在平凡中非凡,在盡頭處超越,這是她的執(zhí)著,也是她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