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山東省樂陵市郭家街道南夏村,上千畝的麥田已經進入灌漿期,風一吹,麥浪滾滾。
記者遠遠看到兩個騎著電動三輪車趕來的年輕人,“快麥收了,今天我們來提前估算下產量。”說這話的是中國農業(yè)大學植物營養(yǎng)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安志超,2018年來到樂陵科技小院。他和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yè)2019級碩士研究生蔣偉拿著本子、米尺一頭扎到麥田里,認真數起麥穗來。“大體估算,今年小麥產量每畝在1100斤左右,和預期的差不多。”安志超說。
2014年起,樂陵市與中國農業(yè)大學等高校共建科技小院,先后有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來到小院,讓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農家院里來了研究生,這可是村里的新鮮事,不過一開始很少有村民相信這些走出校門進入農門的學生真會種田。
住進小院以后,學生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下地做田間試驗,看到誰家的莊稼長勢不好,主動湊上找原因、想辦法,晚上及農閑時把村民召集起來,講種田的技巧,介紹研究成果,忙得不亦樂乎。
最近幾天,科技小院格外熱鬧,不少村民在院內領取配方肥,“今天這些是播種玉米所用的配方肥,先發(fā)下去,過幾天咱們再培訓施肥的技巧。”說話的姑娘名叫姜曉芹,1997年出生,現就讀于青島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碩士研究生一年級,是樂陵市科技小院的第四任院長。“通過取土測試,我們給村民們研制了氮磷鉀適宜的配方,并幫忙聯(lián)系了廠家生產成品,合理的養(yǎng)分配比與化肥用量,可起到綠色增產的效果。”姜曉芹說。
這幾年,科技小院先后開展了引進優(yōu)良品種、冬小麥控制播量、夏玉米增密、配方肥、適時晚收等技術優(yōu)化田間試驗20余項,創(chuàng)新冬小麥-夏玉米高產高效技術10余項。
“你們看看我這個苗,怎么就爛根了呢?”一個多月前,郭家街道圈劉村黨支部書記于靈春急火火地拿著自己的麥苗來“問診”。“這是播種時沒有拌種及秸稈還田時帶有病菌所導致的根腐病。”蔣偉和樂陵市農業(yè)農村局農藝師梁軍去現場診斷并給麥苗開出“藥方”。科技小院的年輕人,讓村民們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村民種田時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來小院尋找答案,不僅是在南夏村,還輻射到周邊20多個村莊。
傍晚農閑時間,他們用投影儀講課,利用鄉(xiāng)村大喇叭等普及種田知識,特別針對一些種糧大戶和能手,舉辦“田間學校”,還建立了“現代農業(yè)科技服務聯(lián)盟”,去年共舉辦種糧大戶培訓會、職業(yè)農民培訓會等11場,累計1300人次參加。“在科技小院里,我們不僅獲取了試驗數據和成果,也增進了和土地的感情,可謂理論學習與實踐雙豐收。”學生們說。
“科技小院給鄉(xiāng)親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扶。”南夏村黨支部書記王占友介紹,有一組數字最有說服力:在科技小院的幫助下,綜合算下來,小麥和玉米年節(jié)約成本97元/畝,年總增收383元/畝,南夏村共有耕地1004畝,年總增收達38.45萬元。
“以科技小院為橋梁,樂陵市農業(yè)農村局還與多所農業(yè)高校、部省相關部門實現對接,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為樂陵市鄉(xiāng)村振興建言支招。”樂陵市農業(yè)農村局局長李妍介紹,從選址到添置實驗儀器、購置生活物品等,市里給予了多方面支持,幫助這些研究生們心無旁騖科研支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