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晴朗的陽光照在鳳山村的小廣場上,20多位老人聚集在小廣場上曬太陽,或三五一群拉呱聊天,或借助健身器械扭動拉伸。臨近12點,老人們陸續(xù)走進緊鄰廣場的愛心食堂。
“自從有了食堂,老人們都愿意來這里吃。不僅有熱湯熱飯,花樣也不少,幾乎一星期都不重樣的。”88歲的村民張子常說。當天的午飯是豬肉燉白菜、菠菜炒雞蛋,主食是饅頭。

鳳山村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村里的愛心食堂就餐,80歲以上的老人就餐免費。
2018年以來,青州市王府街道鳳山村開始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村集體收入持續(xù)增加,村里陸續(xù)建設了老年人幸福院、愛心食堂,讓高齡老人實現(xiàn)了集中居住、集中就餐。
“我們這邊是山區(qū),跟平原地區(qū)相比,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老人、獨居老人比例更高,加上山區(qū)村民居住比較分散,很多老人的老房子都在半山腰,路不好走,也沒有鄰居,遇到緊急情況招呼個人都不方便。”鳳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勝說。
2018年,當?shù)卦庥龆嗄晡从龅拇笏,一些老房子成為危房。結合災后重建,村里在山下集中建設了12套老年房。新房子緊靠村里的主干道,交通便利,出門非常便捷。

為了解決獨居老人居住分散問題,鳳山村專門建設了養(yǎng)老幸福大院,實現(xiàn)了高齡老人集中居住。
在80歲村民趙安芝的家里,記者看到,整套老年房有1個客廳、2間臥室,還配備了廁所和廚房。房屋占地70多平米,前面還帶一個寬敞的院子。
“老年房建成后,原來在山上分散居住的老人都搬下來了。這些老年房是周轉房性質的,現(xiàn)在老人免費住,等老人老了,房子再交給村集體。”張德勝說。
張德勝原來在外經(jīng)營一家建筑公司,2017年底回到鳳山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村里陸續(xù)成立了鳳凰臺生態(tài)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鳳凰臺種植園合作社,村集體收入持續(xù)增加,也帶動了村民就業(yè)增收。
今年5月,鳳山村又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愛心食堂。食堂運營采取了“自費+補貼”的形式。村里60至69歲的老人每餐費用5元,70至79歲的老人每餐費用是3元,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就餐。目前,食堂由鳳山村成立的生態(tài)旅游公司運作,運營不足部分,由村旅游公司承擔。
對飯菜質量,村里也有明確標準:每頓午餐至少保證人均一兩肉、一個雞蛋,再配上素菜,每周至少還要有一次排骨或者雞肉等“硬菜”。

鳳山村的愛心食堂,每頓飯都做到了葷素搭配。
解決好吃住問題后,如何讓村里高齡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照料?最近,鳳山村已經(jīng)成立了老年協(xié)會,開始探索互助養(yǎng)老的路子。“動員村里五六十歲的村民加入老年協(xié)會,組成志愿服務隊,利用空余時間參與照顧村里七八十歲的老人。每個人志愿服務的時間都有專人記錄,相當于把自己的志愿服務存進‘時間銀行’,一二十年之后,自己也能無償享受到村里提供的養(yǎng)老服務。”張德勝說。
據(jù)了解,目前青州市對村莊建設愛心食堂出臺了專門獎勵政策,按照每平方米400元補貼,最高可補貼8萬元。運營方面,青州市也有政策支持,就餐人數(shù)在20人至40人的,每年補貼3萬元;41人至60人的,每年補貼4萬元;61人及以上的,每年補貼5萬元。
青州市民政局一級主任科員高瑞科說,當?shù)卣谕ㄟ^“政府補貼一點,集體拿一點,個人掏一點”的辦法,通過設立“幸福院+老年人公益助餐點”模式,為農(nóng)村特困、獨居、空巢、高齡等困難老人提供助餐等養(yǎng)老服務。目前,青州市農(nóng)村養(yǎng)老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已建成100處農(nóng)村幸福院,7處老年人公益助餐點,8處鎮(zhèn)級綜合養(yǎng)老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
大眾報業(yè)·農(nóng)村大眾記者 李偉 任治安 通訊員 潘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