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陽
任城區(qū)越河街道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聚焦“預防在前、調解優(yōu)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不斷提升“未訴先辦、協商會辦、多元聯辦、接訴即辦”能力,積極創(chuàng)建“楓橋式網格”,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
聚焦預防在前
提升未訴先辦精度
立足全局觀念與上游思維,結合熱線工單系統,深入梳理分析居民高頻訴求。對共性問題舉一反三、超前介入,重點問題橫向拓展、防患未然,在形成熱線工單前便將化解和服務工作做到位。制定“街道科級干部包社區(qū)、機關干部進網格、社區(qū)工作人員上家門”的系列工作制度,常態(tài)化開展苗頭性矛盾隱患排查,動態(tài)化更新傾向性風險臺賬,并及時進行分析研判、主動防范和化解處理,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早解決。創(chuàng)新謀劃“幸福10事”民生項目,從群眾需求出發(fā),提前布局落實。構建“1+7+N”志愿服務體系,圍繞教育、養(yǎng)老等群眾關心領域,組建志愿者隊伍。
聚焦調解優(yōu)先
提升協商會辦深度
組建一線調解隊伍。安排各社區(qū)組建“社會調解員”“紅袖章巡防隊”等調解隊伍,扎根社區(qū)、街區(qū)、小區(qū),在開展政策宣講和治安巡邏時,一旦發(fā)現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問題,第一時間就地調解,防止小矛盾演變成大問題。引入專業(yè)調解力量。堅持干部下訪、公開接訪、主動約訪制度,針對復雜涉法矛盾糾紛,及時邀請律師、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等專業(yè)人士參與,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和科學方法指導,提升矛盾調解的科學化、專業(yè)化水平。建立民情聯席會商制度。針對物業(yè)管理、小區(qū)停車等共性熱點問題,定期協商、反復磋商,抓好訪調對接,將信訪轉化為調解,形成解決方案,推動各類民生訴求和風險隱患在一線得到化解。
聚焦運用法治
提升多元聯辦力度
建立“1+1+N”網格治理服務體系,住建、應急、綜治等多個職能部門和水電氣暖等民生單位共同入駐社區(qū)網格。針對短期內難以解決的矛盾糾紛難點,成立多部門聯合機動隊,全程聯動,跟蹤辦結,形成閉環(huán)管理。提升網格員能力,舉辦網格學院專題培訓,開設法律法規(guī)、矛盾調解、應急救援、心理疏導等課程,全面提升網格員精準分析、貼心服務、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聚焦就地解決
提升接訴即辦速度
建立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qū)黨委—小區(qū)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矛盾糾紛就地解決。打造街道“一站式”矛調中心,7處社區(qū)“和為貴”調解室、“網格會客廳”“拉呱說事點”,形成全域覆蓋的調解網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調解服務。
對12345熱線工單、群眾來訪、網格排查等發(fā)現的問題,統一歸口集中受理,分辦流轉、限時辦結,督促落實、回訪反饋,形成快速反應、接訴即辦、辦必滿意的良性運作機制,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一般事不出社區(qū)、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標 。
越河街道通過打造“楓橋式網格”,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社區(qū)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