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jié),麥浪金黃,徐常明正駕駛著聯(lián)合收割機忙著收獲小麥。徐常明,鄆城縣程屯鎮(zhèn)徐樓村人,今年21歲,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
“猛得很!大屏幕能實時顯示機器運轉(zhuǎn)的情況,比如發(fā)動機轉(zhuǎn)得怎么樣、糧倉快滿了沒……一旦糧倉滿了或者哪里有點小毛病,它自己就會‘滴滴’地提醒。晚上干活也不怕,車燈特別亮堂。當然最省心的是處理麥秸稈,切得碎碎的直接還田。”徐常明介紹著自己今年剛買的新機器——雷沃谷神3106聯(lián)合收割機。這臺機器政府補貼4萬多元,到手價17萬多元。
一麥趕三秋,來不及過多閑聊,徐常明便坐進駕駛室,發(fā)動機器開鐮收割。只見機器大口大口地“吞”著麥子,金燦燦的麥粒順著管道流進糧倉,收割一畝地只需5-7分鐘。“去年開始跟著我爸割麥,機器老舊,稍微跑快一點,麥秸就堵得死死的,得下來用手掏,又耽誤功夫又累人。今年用上新機器,輕松多了。”
“常明,這一塊割完了,向東開,王府村那邊等著呢。”徐常明胸前的對講機里,傳來父親徐龍坤的聲音。麥收期間,父子倆搭檔,徐龍坤負責接活、結(jié)算機收費用,徐常明負責開車。
據(jù)徐龍坤介紹,前些天在河南收麥子,父子倆拼了10天。為了趕進度,徐常明常常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能吃苦,不喊累也不說困,也不讓我替班,到飯點的時候,我上車替他一會兒。”
徐常明從小就對機器著迷。“小時候拿到玩具車,非得拆開看看再裝上,反反復(fù)復(fù)折騰。收割機買什么品牌、什么機型,都是他拿主意。”徐龍坤說。
鄆城今年種植小麥145萬畝,長勢喜人,畝產(chǎn)普遍在1200斤左右。
“這多麻利,還得是年輕人。收得干凈、浪費少,一畝地多收一點,加起來就是好多糧食。”“肯出力也有想法,這不就把老的比下去啦!”看著飽滿的麥粒歸倉,站在地頭的村民臉上都樂開了花。
“先踏踏實實用好這臺新機器,等攢夠了錢,再換臺更大、更快的!”徐常明說,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只要熱愛,也能在土地上“刨出金子”。
農(nóng)村大眾報通訊員 蘇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