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飛 冉文娟 張煜歡)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23日在北京舉行。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著名作家麥家在當日活動中表示,“中國大運河(下稱大運河)就像長江、黃河、泰山一樣,既是地標,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向度。”
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在麥家看來,不論空間、時間,不論生活在中國的何處、來自何方,許多人都受到了大運河精神的浸潤。
他舉例,自己作品的英語翻譯是一名來自英國的博士生,研究的是中國先秦文化。“我們第一次見面交流的時候,我問他為什么來學中文?他說,世界上少有哪個民族敢做這樣的夢。他提到長城和大運河,說長城是一個人造的天塹,將國家用圍墻保護起來。大運河則是把整個中國‘折疊’起來,讓人們通過運河變成使者、互相溝通。”
麥家認為,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至今還為世人享用,其不僅是一條河,甚至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密碼。“大運河就像長江、黃河、泰山一樣,既是地標,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向度。”
提及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保護,麥家表示,“很多人可能會有一種感受,大運河和長城有著差不多的歷史,都是奇跡性的作品,但長城的知名度在國際上或遠大于大運河。這與多年來人們對長城的宣傳,及其本身相對獨立的觀賞性有關。”
他認為,下一步大運河應增加其觀賞性。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推進,將助力大運河進一步“活起來”,這也是增加其觀賞性的一個有力舉措。
提及“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麥家指出,藝術家應當更多把感情投放到大運河里,走到運河邊寫出一批和大運河有關的作品。這本身也是讓大運河增加觀賞性的一條普通而實際的通道。他也期待自己能夠寫出更多和大運河相關的故事。“這是我們民族的故事,希望不僅我們在看,世界人也都來看。”
據(jù)悉,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共同主辦;由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月訊雜志社、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新凱悅傳媒集團、杭州市運河集團等單位承辦;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簡稱“WCCO”)等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