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7月25日至8月5日,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愛在蒼山•傳承希望”暑期社會實踐支教隊一行9人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蒼山)縣大仲村石坑小學開展了為期十天的志愿服務活動,本次志愿活動也獲得了學校老師與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這十天內,支教隊員們以朋輩身份給當地96位準四、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帶去了創(chuàng)新教育——“興趣課堂”;并進行了為每個學生建立“愛心傳遞”綜合成長檔案;深入學生家庭家訪;創(chuàng)建“愛心書屋”——為當地學生募集書籍并定期寄送;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他們以實際行動為孩子們的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懷、養(yǎng)成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彰顯了當代大學生樂于助人、積極奉獻的精神風貌。
創(chuàng)新支教形式 開展“興趣課堂”
為避免短期支教演變?yōu)槭钇谘a習班,“愛在蒼山•傳承希望”支教隊結合蒼山當地的教育狀況,依托石坑小學現有的教學條件,以留守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設計制作了“興趣課堂”,免費開展以英語為主,其他自然科學、藝術、文化知識普及為輔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他們開展的英語、語文、折紙、自然科學、信息技術、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禮儀、安全、心理、思想品德等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關愛身心成長 建立“愛心”檔案
班主任責任制是本季支教隊管理學生的亮點,9名支教隊員每3人作為一個年級的班主任,具體負責該年級學生的紀律、學習、安全等問題。此外,他們還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結對活動,對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并安排家訪,深入學生家庭,了解他們生活的具體情況,對學生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進行適當的引導,還為每個學生建立了完整的“愛心傳遞”綜合成長檔案,為他們測量并記錄詳細的個人信息,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也為支教隊長期進行志愿服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喚醒感恩之心 開展“親情牽手”活動
支教期間,隊員們帶領學生開展“親情牽手”活動,利用電影賞析課或班會時間與學生一同觀看感恩教育片,并鼓勵孩子回家對父母說“辛苦了”、“我愛你”,此舉得到學生及家長的積極回應。他們還帶領學生為當地留守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并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文體娛樂等關愛服務。
8月5日,在“愛在蒼山•傳承希望”支教隊組織的匯報演出上,由學生們帶來的朗誦《感謝》、《九月飛歌》,歌曲《爸爸去哪兒》、《朋友》、《感恩的心》等節(jié)目表達了對父母、老師、朋友的感恩之情,支教隊隊員與全體六年級學生雨中合唱的《父親》更引得現場觀眾潸然淚下。“大學生支教隊的到來,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學習機會,給予了孩子們一個拓展視野的平臺,給孩子們的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石坑小學的張校長在觀看匯報演出時如是說道。
愛在蒼山傳希望 情意綿綿難離開
此次支教活動是“愛在蒼山 傳承希望”支教隊赴臨沂市蒼山縣大仲村鎮(zhèn)石坑小學第三季活動。本次支教隊在學習了前兩季支教隊的優(yōu)秀經驗后,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建設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服務陣地——“石坑小學”;創(chuàng)建“愛心書屋”;為留守兒童募集書籍并定期寄送;并建立了“愛在蒼山”大家庭后續(xù)交流平臺;以打破時空的局限,實現留守兒童幫扶的可持續(xù)性。
“愛在蒼山•傳承希望”暑期支教隊自2013年組建以來,始終堅持以“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為支教宗旨,在支教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不斷創(chuàng)新,切實地為蒼山的孩子們帶去實實在在的知識與愛。支教隊隊長丁蕾說:“愛上一座城,她的名字叫蒼山;愛上一群人,他們是蒼山的那群孩子。” 一年又一年,支教隊隊員們傳承的是愛心與希望,也是對支教的熱情和對蒼山難以割舍的情懷。捧出一顆心,傾注滿腔情,愛在蒼山,難以離開!
|